二、古代滤网式过滤器——漉水囊
现代前置过滤器的老祖宗是谁呢?
它就是古代滤网式过滤器。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古代滤网式过滤型净水器出现在唐代,它叫“漉水囊”。“漉”即过滤的意思。
那么“漉水囊”是作什么用的呢?
大家知道,信仰佛教的和尚、尼姑是不杀生灵、不吃荤食的。
但他(她)们也要喝水,要烧开水喝呀。而天然水中,往往有一些小虫之类的小动物。如果烧水的话,岂不是把它们全都烧死了吗?又喝到肚子里去了吗?那不是杀生和食荤吗?
阿弥陀佛!罪过罪过!
怎么办呢?就要先把水过滤,把水中的小虫滤掉,并放回江河(湖泊、池塘、沟渠)中去放生。经过过滤后的水,没有小虫了,烧啊,喝啊,就没有问题了。
啊,原来这个漉水囊原本是僧尼们用来过滤生水,排除虫类,以免伤害生命的用具。那么,这个漉水囊是什么样子的呢?它又是怎么制作的呢?
我国“茶圣”——唐代陆羽,在他的《茶经·四之器》中是这样描述“漉水囊”的:“漉水囊若常用者,其格以生铜铸之,以备水湿,无有苔秽腥涩,铁腥涩也。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,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,故用之生铜。其囊织青竹以卷之,裁碧咸以缝之,纽翠细以缀之,又作绿油囊以贮之,圆径五寸,柄一寸五分。”
也就是说,漉水囊口沿的圈以及柄是用生铜(即再生铜,以用过的废銅重新熔炼而成,所以其銅腥味少些,也相對不容易生銹。)铸造的,以备被水浸湿时,没有青苔的污秽(铜有杀死细菌、藻类、苔藓的作用)以及铜锈和铁锈的腥涩味。如生活在深山老林里,漉水囊口沿的圈以及柄也可以用竹或木来制作,但用竹或木来制作的漉水囊使用寿命短、不耐用,所以最好用生铜来制作。
陆羽描述的漉水囊形似网兜,骨架以生铜制造,还有个类似竹篮的胎,不知是陆羽的发明还是唐代的通例,就象个深腹的笊篱,用青竹篾丝编成囊形,缝上绿色的绢,以细翠钿点缀,外套以绿油布,故此又称作“绿油囊”。在竹胎的基础上再罩上縑。縑者即兼絲也,就是双股絲织成的絹,特別细密而牢固,所以用在漉水囊上,作滤布用。綠油囊就是套在漉水囊外的绿色的油布袋外套,它是用厚絹浸桐油而制成,可用来取水倒入漉水囊中,不用时正好可将漉水囊收納其中,防止搞脏了。漉水囊口沿的圈,形状为圆形的,直径为五寸。漉水囊的柄,长一寸五分。
古书上还写道:“作漉水袋如杓形,若三角,若作宏㨯、若作漉瓶。若患細蟲出,安沙於囊中。”
也就是说,如考虑到虫子太小,過滤不净,可以用三层密絹,并可加上沙子过滤。
有细密而牢固的三层滤布,还配上细密的石英砂,不正好是一个过滤型净水器吗?
所以这漉水囊,就是唐代的净水器,供清洁净水之用。它也是现代前置过滤器的祖先。
漉水囊即滤水囊,又称做滤水袋、滤水器、滤囊、滤袋、水滤、水罗等等。漉水囊既是大乘比丘十八物之一,也是小乘比丘六物之一,是比丘在使用水时,为了保护水中的生物而必须携带的护生用具。漉水囊是佛家的护生用具。佛家以慈悲为怀,普度众生,因此是严禁杀生的,即便是水中那些非常细小的、眼睛都看不见的小虫子等微小的生物,也要爱护,不允许伤害。 所以,佛陀制定戒律,比丘们在僧院或是外出时,如果要用水,无论是河水、江水、湖水、泉水,还是井水,在用水之前,必须先用漉水囊进行过滤,使水中的小虫等生命得以放生。佛经中规定,“不应用杂虫水,听作漉水囊”,“比丘受具足已,要当蓄漉水囊,应法澡盥。比丘行时应持漉水囊”。就是说,比丘一旦受具足戒后,就要准备漉水囊,按照规定的戒律进行洗浴盥漱。比丘如果外出游历乞食,也应该携带上漉水囊。
漉水囊的种类:按照佛经记载,漉水囊的种类是不一样的,“其滤物有五种,一谓方罗,二谓法瓶,三君持迦,四酌水罗,五谓衣角”。 其中,“方罗”是用细密绢布制作的方形过滤器,长度大约一至三尺,也可以根据需要决定大小;“法瓶”是布萨时用来盛香汤及香水的瓶子;“君持迦”就是澡瓶;“酌水罗”是把滤水器放在勺面上,在舀水时使水过滤;“衣角”是用一拃手大小的方形密绢,系在瓶口上或放在钵盂中,以便滤水。 漉水囊的制作方法:在印度佛界中,漉水囊是用上等白布做成的;而在中国佛界中,因为怕生绢布不足以完全过滤,所以还要在生绢布上挂浆上糊,使绢布增强密度,以充分过滤出水中微小的虫物。又因为单层的绢布阻挡小虫仍不够彻底,所以还要把柔软的绢布以笏尺(古代的中国尺)量四尺,持其两端,叠为二层,缝成网袋形状。 网袋的两角附上带子,两侧附上轮子,以宽一尺六寸之棒把它撑开。做好之后,把漉水囊的两端挂在立柱之上,下置接水盆。在注水的时候,要把水罐的底部完全放在水中,以免过滤出来的虫物和余水一起落在盆中,或者掉在地上死亡。另外,漉水囊在使用过之后,还必须把它再放入水中,轻轻地摆动,以使沾在绢布上的小虫,重新回归到原水中去。 上面说的漉水囊,是在寺院中使用的,制作工艺比较复杂。所以,如果比丘出外游方乞食,则要“作勺形洒袋”,用来滤水。假如没有带滤水的东西,就要用衣服的衣角来过滤水。漉水囊是古代比丘们使用的护生用具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使用的滤水设备不断的改进,特别是到了现在,大部分佛教寺院中都已经用上了自来水,所以古代僧众们所使用的漉水囊,在现代寺院中基本上也就绝迹了。
漉水囊用完,按佛門的要求是要掛起來的,所以在漉水囊的柄上有一条系带,称為“紐”,就是用來悬掛的。
唐代有一位詩人唐求,写了一首诗《贈行如上人》:
不知名利苦,念佛老岷峨。
衲補雲千片,香燒印一窠。
戀山人事少,憐客道心多。
日日齋鐘後,高懸滤水羅。
说的就是漉水囊平时要高高的悬挂起来。
当時普通老百姓對漉水囊也是很熟悉的。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(公元776—826年),字知退,祖籍太原,后迁居下邽,即今陕西渭南,元和二年登进士第,授秘书省校书郎,后为左拾遗。历元年官至主客郎中。工文,尤善传奇小说。就写有《滤水罗賦》:
罗之名兮惟一,罗之用兮不同。彼以获禽为利,此以救物为功。象夫天而圆其外,体乎道而虚其中。执拯溺之心,忘乎云鸟;表好生之德,及其水虫。观其膺用之初,裁成之始。利物提挈,顺时行止。夕挂于壁,若满月之在天;晓用于人,状圆荷之在水。尔乃匪虚实,如有无。心宁劳于凝滞,体非惮于沾濡。伊纱灯之护虫,则理齐而功倍;彼纶巾之漉酒,乃迹同而用殊。若夫气爽秋晓,景光春昼。临桐井之银床,近莲塘之玉甃。于是铜瓶倾写,金盆俯就。迸千点之珠光,垂一带之冰溜。初疑散丝之雨,洒绿云而乱飞;又似瀑布之泉,穿碧烟而下透。且夫环之劲铁,取其坚而不朽;幂以轻纱,取其疏而无漏。彰妙用于不凡,表深仁而善救。滤颜生之瓢,水欲饮而徐清;漉范令之釜,鱼将烹而获宥。然则开三面者,其仁未知;张一目者,其害有馀。曷若筛么虫而必碍,投勺水而皆虚。纵醯鸡为解罗之鸟,舍并鲋为漏网之鱼。斯则用资于生,不资于杀;仁在乎密,不在乎疏。夫以道存仁恕,水何大而不滤;物莫隐欺,虫何微而风遗。虽焦螟之生必全,有以小为贵者;江汉之流虽大,尽可一以贯之。功且知其至矣,用宁忧于已而。客有抚而歌曰:玉卮无当兮安可拟,风瓢有声兮不足比。惟滤罗之用也大哉,故去此而取彼。
所以这漉水囊,不仅“救物为功”,僧尼可用;而且“滤颜生之瓢,水欲饮而徐清”,普通人也常用它来过滤水,然后再把水烧开后泡茶。可以说“漉水囊”就是唐代的净水器,它的绢布滤布,相当于前置过滤器的不锈钢滤网,“漉水囊”就是现代前置过滤器的祖先。
Copyright © 2009-2011,www.qixinfilte.com,齐心净水官网 净水器滤芯 齐心 齐芯 荠芯 饮水 齐心开水 过滤 直饮 齐心官网 齐心净水24h服务电话4000617891
All rights reserved山东齐心净水产业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©山东齐心净水产业有限公司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服务致电:0531-87777000
鲁ICP备2022012372号-1、鲁ICP备2022012372号-2、鲁ICP备2022012372号-3、鲁ICP备2022012372号-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