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五)阳谷县阿城镇古阿井

阳谷县阿城镇古阿井 齐鲁网 记者 赵志鹏
古阿井位于阳谷县阿城镇西北、山东阳谷古阿井阿胶厂院内、古运河西岸,是山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古阿井深数丈,以青砖砌成,井口覆以石板。井正北有六角六柱石亭,建于清光绪五年(1879年),碑亭是灰色的石亭,由六根多棱石柱支起石顶,石顶为仿木亭结构,六角对称。整个碑亭结构严谨、造型古朴、典雅精美、雕琢精细,至今坚固如初。亭正面额题“济世寿人”四字,两旁石柱镌刻楹联为“圣代即今多雨露,仙乡留此好源泉”。六角碑亭内有龟驮碑,碑高约5尺,宽2尺余,碑上篆刻“古阿井”三字,篆刻完美,古朴自然。井亭后面左右石柱镌刻楹联“力可回澜重建泉源来井底,心存济世长流膏泽在人间”。亭旁旧有接官厅和龙神祠。
古阿井井水色绿而重,清冽甘美、水质极佳,杂质少、硬度低、含盐量小,用以烧水,几年内水壶中也不见有水垢,是天然的纯净泉水。用此井水熬胶,易除杂质,且能增加疗效。
阿井因地处古阿城之内而名,阿古代又名东阿,因临近阿泽(古时候的一片大的湖泊,战国以后逐渐消失)而得名,现在大洼里小洼里村即为古代阿泽的泽底,在阿井周围现存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---古东阿故城遗址,阿井现在位于阳谷县阿城镇阿胶制造厂内,其水清爽甘甜,周围居民现在还在饮用。
阿井的历史非常悠久,有关阿井的记载,最早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其后,郦道元的《水经注》、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等典籍均有较详记载,阿井最少有二千多年的历史。
最早记载于东汉时的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,又以阿井水煮之最佳”,“取井水煮胶,谓之阿胶”。
据《岱南阁集》云:“阿井辟自上古“”。
《世本》云:“伯夷作井“。”
《淮南子》云:“伯益作井”。据此推算有四千年的历史。
清代著名考古学家孙星衍感其年代久远,叹曰:“海内古迹,莫先于此”。
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河水》载:“大城西侧皋上有大井,其巨若轮,深六七丈,岁常煮胶,以贡天府。本草所谓阿胶也,故世俗有阿井之名。”并考证“其水乃济水伏注。”
《太平御览》云:“黄帝作井”,此井被称为古阿井 ,是中药阿胶的发源地。
史载:“阿井是中国四大宝井之一,相传为上古神农氏发掘”。

神农
神农氏,又称烈山氏、厉山氏,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。话说一日,他在深山采药,忽然望见一处清澈见底的清泉涌动,掬而饮之,顿觉甜润可口,神清力增,忙招人来这里掘井,因为周围长着阿魏草,相沿呼为阿井。
明·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:“阿井,在今山东·兖州府·阳谷县东北六十里,即古之东阿县也。有官舍禁之。郦道元水经注云,东阿有井大如轮,深六七丈,岁常煮胶以贡天府'者,即此也。其井乃济水之所注,取井水煮胶,用搅浊水则清。故人服之,下膈疏痰止吐。盖济水清而重,其性趋下,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”。
传说此井为泉,系济水潜流所注,旧泉有九孔,泉窟中住着九条青色蛟龙,故也称 “阿龙井”。
阳谷古阿井(重建)
据旧志记载,三国魏太和三年(公元229年)陈王曹植受封于东阿后,就曾奉旨重修阿井,并创建了六角亭。
唐贞观元年(公元627年)鄂国公尉迟恭(即尉迟敬德)曾以钦差大臣至此,重修阿井。唐元稹在一首五古《赛神》中写道:“阿胶在末派,罔象游上源。灵药所巡尽,黑波朝夕喷。神龙厌流浊,先伐鼍与鼋,鼋鼍在龙穴,妖气常郁温。”这是见到的最早写阿胶井的诗。
天顺七年(1463)年建亭井上,明万历及清康熙年间均有重修。现存的六角石亭为清光绪五年(公元1879年)重建。据文献记载,阿井于光绪年间做最后一次整修,于清末淤塞,民国年初彻底干涸,以后长久失修,一直无人问津。解放后,在阳谷县境内又重修阿井,但原来的古阿井已经不存在,虽重修之物,亦可见古阿井之神采。